Skip to main content
招生

天下雜誌露出 – 錄取率才3% 北京清大、日本慶應菁英生,為何改選政大創新國際學院

By 02/05/202129 4 月, 2021No Comments

錄取率才3% 北京清大、日本慶應菁英生,為何改選政大創新國際學院

2021-02-04 (天下雜誌原始資訊來源)

向全世界的學子招手,儼然已是台灣高教必然的發展方向。

大學生源在少子化推波助瀾下逐年遞減,連台灣最頂尖的大學都開始思考如何吸引國際學生。但在跨越國境後,這些台灣「頂大」對外國學生還剩下多少吸引力?

台大正在規劃成立全新的國際學院,預計只招收外國學生。清大在去年創立的「台北政經學院」,可望在2021年開始招生,同樣以外籍生為主。

在台大與清大紛紛著手規劃國際學院之際,政大早在2018年即創立頂大中第一所國際學院,還在全球疫情惡化的2020年大膽招生,初期錄取國內外學生各10人,國內就吸引超過400人報名,錄取率還不到3%。

「成立這個新學院籌備了兩年多,」政大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說,「台灣是亞洲民主的重鎮,永續發展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在這樣的脈絡下,政大不該再走傳統的國際事務和外交,而是要與國際的進步價值連結。」

強調全英語授課的「創新國際學院」,學生在大一、大二採不分系,大三分為「全球化與民主治理」、「亞洲社會與永續發展」以及「全球科技與創新管理」三個軌道。

但無論國內招生的成績有多亮眼,招收國際學生才是在台灣創辦一所國際學院真正的挑戰。

疫情中招收第一屆國際學生

國際學生是政大校園中慣常的風景,全校有3000名國際生,佔政大學生數近20%。然而去年疫情襲來,國際生流動瞬間遭凍結,創新國際學院原本排定的國外招生行程,也不得不延宕。

但奇蹟似地,這個還來不及大力宣傳的嶄新學程,卻吸引到20幾名來自各國的菁英學生申請。其中一人甚至放棄北京清華大學、日本慶應大學,選擇到政大。算一算,政大創國學院去年錄取13名國際生,各來自泰國、越南、日本、以色列、韓國、菲律賓與印尼等7個國家。

「我們非常訝異,」杜文苓說,「原本設定以外籍生與本國生1:1的比例招生,沒想到學生申請踴躍,出乎預料。」2021年新學年已開展的國際招生,第一階段單在泰國的面試就有數十名學生參與。

找到國際招生優勢:中文+東南亞

「政大在台灣被認為是頂尖大學,坦白說,出了台灣就很少有人認識,」政大創國學院副院長連賢明坦言,「怎麼在國際上宣傳一所全新的學院?怎麼找到優秀的國際生?都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這個掛著台灣頂大頭銜,卻「國際無名」的創新國際學院,究竟憑什麼在疫情中,吸引到國際學生?

「台灣的高教轉型要找到自己的利基點,像是台大與政大在國際招生的利基點肯定不一樣,」連賢明認為,政大招收國際生即設定兩個利基點:一是中文、二是東南亞。

創國學院很清楚,國際生想要學的不是英文,而是中文。在國際共通語言英文之外,中文的重要性正在逐漸增加,政大設有華語文教學中心,再加上台灣開放自由的環境,正是吸引外國學生到政大就讀的重要原因。

來自泰國曼谷的鄭如榮,即是看見在台灣學習多國語言的優勢,最後選擇來到政大就讀,「在台灣,不但可以學到中文跟英文,大四又可以用便宜的學費出國交換,到歐洲學習第四種語言,」她說。

其次是東南亞距離台灣更近,藉由教育可擴張文化影響力。一甩頂尖大學著重招收中國與歐美學生的心態,連賢明認為東南亞是台灣進行國際招生的盲點,「台灣高教面臨少子化問題,相對東南亞人數多,也重視讓下一代獲得好的教育,這是台灣高教擴張影響力的機會。」

為此,政大不惜端出獎學金,希望留住東南亞最優秀的人才。

來自越南河內的杜杏兒,高中畢業就決定出國讀書,她向越南、日本、中國與台灣各國大學遞出申請,而她在每一所申請的大學都獲錄取,包含北京清華大學、日本慶應大學等。

出乎眾人意料,她卻選擇到台灣就讀。「我之前從來沒有來過台灣,但我不後悔我的選擇,」杜杏兒坦言台灣並非當初申請大學的首選,但是在疫情影響下,加上看過學院的課程設計後,她選擇提供獎學金的政大創國學院。

「現在不同領域之間的壁壘已經不再分明,創國學院的跨領域課程設計很吸引我,」杜杏兒希望未來投入國際組織相關工作,或是創辦社會企業,因以議題導向的課程設計打破領域邊界,成為她最後選擇創國學院的重要原因。

高教交流新模式:擴大台灣外交影響力

連賢明舉例,韓國的大學大量收取東南亞學生,博士班更在越南積極招生,企圖以高教的力量擴充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而教育所醞釀的影響力,遠比商業交流、人力交流還要深遠。

廣告

「我們不應該把少子化想成是高教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是思考怎麼藉由高教的力量,在國際上發揮台灣的影響力,」連賢明認為,吸引東南亞優秀學生到台灣,不但翻轉過往填補勞力缺口的互動模式,高教也會是台灣展現與培植外交實力的關鍵推力。

「國際化不見得就是美國化,」杜文苓說,「台灣的利基點是與東南亞合作,我們不應該只吸收歐美的觀點,而是思考台灣在國際版圖中,有哪些全新的可能性。」

對亟欲從國外招生的大學而言,找到自己的利基,或許才是當務之急。(責任編輯:曹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