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析 (DA)

一、課程理念與方向

科技的發展,帶動全球政治、經濟及社會巨幅的變遷,當代科技發展所需的人才,也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呈現高動變動的狀態,「資料分析(Data Analytics; DA)」的課程,以當代科技創新及社會應用進行滾動式設計,訓練出具有符合當代科技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更能進一步推動科技及社會創新。

 

近年來因為網際網路蓬勃發展、攝錄存儲系統進步,數位足跡累積大批得以分析的資料,這些快速累積及龐大的資料分析與應用,已經成為各個領域驅動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社會創新的重要推手。有鑑於全球由資料分析驅動的創新需要跨領域專業人才的分工與協作,不僅需要資料科學的專長,也需要各種社會科學的專業知識 (domain knowledge),「資料分析」專題課程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具有資料科學的基礎及進階知識,並且透過同時修習創新國際學院「全球化與民主治理」或「亞洲社會與永續發展」其它兩個專題課程,培養出跨領域主題的數據專題完成能力,以及從專題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自我學習 (learn how to learn by themselves),能用最有創造力、最精準、最高效率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的各種社會應用,同時也具有社會反思及公共化的思考。

 

二、專題課程設計

「資料分析」的課程結合了基礎、進階、社會應用及跨領域,大一、大二將提供資料科學程式課程、人工智慧導論及資料科學,課程以數據專題導向的模式,要求學生完成跨領域數據專題。大三、大四除了提供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企業分析、永續發展分析、AI與倫理、AI與治理、創新系統設計、資料庫、創新與智財權等進階課程之外,將提供實作及實習課程,讓學生能在畢業前就從實踐中培養專業協作能力。

專題課程

商業資料分析

近年來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攝錄存儲系統進步的情況下,資料分析的規模及方式有了極快速的發展,這個趨勢被稱為「大數據」(Big Data),越來越多的行業及領域,涉及大數據的操作與應用。本課程將以專案導向模式進行教學,第一階段是基本操作,透過高雄人口及污染數據,以八週的時間進行高雄環境污染如何影響的高雄人口、教育、收入專案,逐步介紹R語言的基本語法及應用。第二階段則每週介紹一個高階數據專案,希望學生能使用R語言進行數據分析的操作及應用,在期末完成數據分析報告,以期在課程結束時,具備參與數據分析團隊的基本能力。

創新科技與應用

本課程將分別從技術變遷、社會建構論與行動者理論的角度來介紹技術、文化與政治間的相互交雜、彼此共生而精緻的關係。本課程首先由英國社會技術史的故事出發,來說明技術變遷與其他巨大社會變動的共構關係,技術物與技術問題的浮現往往必須架構在特定的歷史與經濟背景上來理解,例如航海造船、時區制度、時刻表、電報對時與火車鐵道的出現。再來,藉助於「技術變遷」的研究,除了反省傳統上探討變遷時所常隱含的線性進步輝格史觀外,也將關注於技術變遷對於近代全球世界的深刻影響,沿著技術發展而開啟了新型態的政治、認同乃至於結合環境的新舞台。

「創新」是近來知識經濟場景下的熱門議題,然而,一方面,設計師與使用者間並不需要存在必然的階序性,另外一方面,影響社會的技術不必然是創新的技術,而應是最多人普遍使用的技術。我們將返回檢視「使用者」、甚至是「非使用者」對技術設計的影響。再來,我們將介紹技術物與社會利益、團體從屬等的看法。型社會科技系統的概念,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系統異質性的擴張、連結舊系統與邁向穩定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工程師、科技知識及經濟市場等如何緊密連結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穩固體制。責任式創新則是訴求透過與使用者和公私機構之間的對話,創新流程能夠找出本來不被注意的解決方案,引導社會擁抱創新的產品及服務,並提早預警風險。最後,我們將運用在2020年北美館雙年展所引介的「協商劇場」教學法來模擬綠色運輸政策公聽會,以電動機車發展為案例,來學習談判技巧,並展演創新活動所可能遭遇之困境。

程式設計(一)

This course is an introductory level of Python programming language. We start this course by introducing Google Colaboratory, a platform which runs on the cloud and offers free computing resources, will be introduced as your code playground in this course. Then, basic Python syntaxes will be introduced.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some examples or assignments will be given. Students need to find an issue to address and solve it using Python as your term-project. A final report about this issue and how you solve it should be submitted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技術文化與創新:綠能轉型

「創新」是近來知識經濟場景下的熱門議題,然而,一方面,設計師與使用者間並不需要存在必然的階序性,另外一方面,影響社會的技術不必然是創新的技術,而應是最多人普遍使用的技術。我們將返回檢視「使用者」、甚至是「非使用者」對技術設計的影響。再來,我們將介紹技術物與社會利益、團體從屬等的看法。大型社會科技系統的概念,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系統異質性的擴張、連結舊系統與邁向穩定化的過程中,科學家、工程師、科技知識及經濟市場等如何緊密連結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穩固體制。責任式創新則是訴求透過與使用者和公私機構之間的對話,創新流程能夠找出本來不被注意的解決方案,提早預警風險。

本課程將運用在2020年北美館雙年展所引介的「協商劇場」教學法來模擬風電開發過程的願景與爭議,並以「蓋一座公民風場」為題目,聯合當前一線業界師資以風場開發中的政策協調、ESG評估、公眾溝通、技術選擇為案例,來學習談判技巧,並展產業演創新活動所可能遭遇之困境,透過這樣的準備,來學習參與2021年台灣再生能源論壇的競賽活動的能力。

課程將分別從技術變遷、社會建構論與行動者理論的角度來介紹技術、文化與政治間的相互交雜、彼此共生而精緻的關係。由英國社會技術史的故事出發,來說明技術變遷與其他巨大社會變動的共構關係,技術物與技術問題的浮現往往必須架構在特定的歷史與經濟背景上來理解,例如航海造船、時區制度、時刻表、電報對時與火車鐵道的出現。藉助於「技術變遷」的研究,除了反省傳統上探討變遷時所常隱含的線性進步輝格史觀外,也將關注於技術變遷對於近代全球世界的深刻影響,沿著技術發展而開啟了新型態的政治、認同乃至於結合環境的新舞台。

假訊息、數位AI與民主社會

隨著社群媒體普及、數位社會深化及人工智能發展,大量資訊與訊息得以在各個領域散佈,而訊息內容的真假,在2016年美國選舉後,成為各國的重要政治社會議題,假訊息、假新聞、惡意訊息、不實訊息等名詞,迅速成為破壞全球政治發展、社會穩定的頭號嫌疑人。由於假訊息的生產與影響極為複雜及幽微,假訊息的認定及應對又極為棘手,每一個環節,都牽涉各種專業領域,絕非一禁了事能處理及解決,這也使得各國政府及民間開始進行各種的管制與治理,充滿了討論與爭議,需要深入的討論與理解。

本課程邀請美國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李惟平擔任協同教師,李惟平曾是媒體記者,目前也是美國紐約州律師,研究主題為假訊息對媒體、社群媒體及治理的影響。本課程將以跨領域的方式,將假訊息牽涉到的技術、社會、法律、傳播、政治等主題,每週邀請研究假訊息國內外學者及實務領域專家,針對假訊息各個相關領域進行講座,包括民主社會的衝擊及應對、管制與治理、科學與假訊息、社群網路、主流媒體、事實查核、人工智能等,並將舉行一次的事實查核工作坊,希望能讓學生能全面瞭解假訊息的各種相關議題,並且讓各個科系的學生,能理解在實務上,假訊息呈現了當代爭議話題的許多共同特質,不論是假訊息的生產還是對抗假訊息,都仰賴著各種領域的專業進行協作,形成產業鏈,在累積專業知識之外,能進行跨領域的學習與對話,已經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能力。

大數據與社會分析

隨著社群媒體普及、數位社會深化及人工智能發展,大量資訊與訊息得以在各個領域散佈,而訊息內容的真假,在2016年美國選舉後,成為各國的重要政治社會議題,假訊息、假新聞、惡意訊息、不實訊息等名詞,迅速成為破壞全球政治發展、社會穩定的頭號嫌疑人。由於假訊息的生產與影響極為複雜及幽微,假訊息的認定及應對又極為棘手,每一個環節,都牽涉各種專業領域,絕非一禁了事能處理及解決,這也使得各國政府及民間開始進行各種的管制與治理,充滿了討論與爭議,需要深入的討論與理解。

本課程邀請美國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李惟平擔任協同教師,李惟平曾是媒體記者,目前也是美國紐約州律師,研究主題為假訊息對媒體、社群媒體及治理的影響。本課程將以跨領域的方式,將假訊息牽涉到的技術、社會、法律、傳播、政治等主題,每週邀請研究假訊息國內外學者及實務領域專家,針對假訊息各個相關領域進行講座,包括民主社會的衝擊及應對、管制與治理、科學與假訊息、社群網路、主流媒體、事實查核、人工智能等,並將舉行一次的事實查核工作坊,希望能讓學生能全面瞭解假訊息的各種相關議題,並且讓各個科系的學生,能理解在實務上,假訊息呈現了當代爭議話題的許多共同特質,不論是假訊息的生產還是對抗假訊息,都仰賴著各種領域的專業進行協作,形成產業鏈,在累積專業知識之外,能進行跨領域的學習與對話,已經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能力。

大數據與社會分析

This course is an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 for data analysis for social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almost every field. This course employs a project-driven strategy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follow the instructors’ steps about how a data project is developed and how to use R programming to finish a project.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in this course. The first is the statistics sec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basic statistical knowledge for data analysis. The second section is to use Kaohsiung city pollution data project to teach R programming’s basic coding skills in 5 weeks. The third section will introduce an advanced data project every week. You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a research project with your teammates by end of the course. Lastly,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asic ability to become a member of a professional data analysis team.

AI 與倫理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developing at an rapid pace. We should expect to se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our daily lives. This course will cover leg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raised by AI systems. Questions we consider include:

  1. Who is responsible when AI causes suffering?
  2. Do we have to give up privacy to ge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How can bias in algorithms be prevented?
  4. What can we do to make AI more ethical?
  5. How will society respond as versatile robots and machine-learning systems displace an ever-expanding spectrum of blue- and white-collar workers?
  6. Will the benefits of thi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be broadly distributed or accrue to a lucky few?
  7. How can we ensure that these systems respect our ethical principles when they make decisions at speeds and for rationales that exceed our ability to comprehend?
  8. What, if any, leg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we grant them?

Should we regard them merely as sophisticated tools or as a newly emerging form of life?

AI 與治理

隨著近期AI與自動化設備之技術發展,已達到人類歷史發展之轉折點,人類非常可能大規模地將環境、經濟發展、安全、基礎設備、食物生產與分配、健康照護與保險交由AI與自動化設備安排與執行。

本課程目標在介紹AI技術對公、私部門治理與法律制度之衝擊。此次邀請國內外法學者與學生一同參與線上課程,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豐富學生學習資源,增進臺灣與各國學生對於AI技術將造成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衝擊等議題,例如:AI與自動化設備取代白領與藍領勞工工作機會之社會衝擊評估與對應?AI與自動化設備之技術革命帶來之整體利益,是否能公平分配?如何在AI與自動化設備進行自動決策時,確保道德原則?法律是否該賦予AI與自動化設備法律權利與責任,抑或僅是工具或輔助物?進行學術與文化交流,並由臺灣學者介紹臺灣與美國現行與正在研擬之相關法律制度與政策以資比較,藉此使學生能瞭解AI所帶來的衝擊,增進學生到外國進修或就業的動力,同時也能開展國際學術互動與合作的契機。

校內外合作夥伴

課程影音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