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演講與活動

ICI跨域演講:探索維修咖啡館中的日常永續與社會韌性

By 11/27/2024No Comments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學位學程,11月21日應本院教授彭保羅老師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來與本校師生分享在日常永續與社會韌性下關注的修理議題(Repair Everyday sustainability & social resilience)。參與者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立陶宛、法國、德國、捷克等不同國家的交換學生及政大學生,共同就草根維修行動的社會性以及其之於環境、連帶的影響,進行交流與討論。

此講座乃院內「蓋婭政治與戰時生態學」之系列講座,在台灣的地緣政治局勢動盪下,如何保有社會整體的韌性,乃是我們所必須時刻注意的。而這一韌性所關乎的包含了環境上養育我們的土地與人們之間的關係,也包含了社會性的人際連帶的堅固程度與永續性。這兩點在維修咖啡館上都得以見得,前者能從其活動本身的「維修」理解,是向著永續經濟與減少廢棄、碳排放的實踐;但同時在後者上,咖啡館的形式也使得地方居民得以產生凝聚在一起的空間,進而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與支持,也就是提升了社會韌性。

邱花妹教授在演講開端先向參與者提問:「若家中電扇無法運作,會嘗試維修還是更換新的呢?」此一問題不僅關係到個人在器械技術上的能力,更關乎到社會性的現實情況:大公司的產品在保固要求上往往有嚴格的限制,並會警告顧客切勿嘗試自行維修,且更會建議顧客以相近的價格直接更換新產品。

面對這種使用產品的觀念,以及更大程度上是面對線性經濟與拋棄文化整體的意識型態,邱花妹教授在一次參訪外國修理咖啡館時得到啟發,將此一草根性的社會實踐帶來台灣,開始了循環經濟在台灣的一條新路徑。南方維修聯盟即是由此而生,並持續地透過跨國合作的工作坊、與社區大學和各大院校合作辦理活動或課程、以及中山大學USR計畫團隊乃至高中生營隊、展覽活動,將維修文化的精神與實質成效擴散至在地社群之中。

維修咖啡館的行動,除了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將舊物維修繼續使用的核心活動外,還包含對廢物減少上計算、碳排放減少的效益計算、免去官方維修費用的經濟效益計算,能夠整全性地透過行動本身來呈現出不單單是環境,更是經濟與社會的效益。

這樣的行動也就是邱花妹教授所稱為地方永續倡議(local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s, LSI)的行動,是在消費主義的意識型態下集體、共同地改變現況並形塑另類文化的手段。不僅如此,地方永續倡議不單單維修了廢棄的產品,同時也維修了人與人之間斷裂的連帶關係。從邱花妹教授舉的諸多事例中,屢屢被強調的一環是人際網絡在維修咖啡館中的重要性:需要有人脈才能將維修咖啡館帶入新的社區、社區內的擴散也需要透過認識的人際關係,且維修咖啡館本身就牽涉到了人與人關係的建立,這在技術指導、請益問題以及彼此之間的合作上都能看見。

由下而上、草根性地面對建構對晚期資本主義下消費、廢棄觀念的解方,是邱花妹教授所稱為日常環境主義(everyday environmentalism)的行動方針。此一作法也可從全球性的角度觀之,重新突破全球南北的二元對立:在維修咖啡館的行動中,南北的相對關係不僅應證於高雄—臺北的地方(local)關係,更關乎全球性的北方世界與南方世界兩者在經濟發展、社會影響力的權力動態差異上。重要的是,南方修理聯盟的倡議不僅僅是接收了北方世界的作法,而是揉合於南方世界中的南方社區,在最草根的社區中加以實踐與操作。

全球地方性(glocal)的實作,在維修咖啡館的網絡串連得以體現,是當代社會下面對社會疏離與環境危機下,永續經濟的另一條路,也是社會韌性的重建與穩固化的嶄新方式。最後引用南方維修聯盟的介紹詞,「以維修取代拋棄,是踐行負責任地生產與消費;通過合作、互助、共享,我們在維修巡迴活動中維修物件,也維修人與地球、人與人的關係」。

彭保羅老師教授(左)於會前介紹講者-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右)。(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於講座中探討在日常永續與社會韌性下關注的修理議題(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和與會者們互動(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學生於講座中踴躍提問(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學生於講座中踴躍提問(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和與會者合影。(照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