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最新消息演講與活動

創新國際學院學生講座啟發「無國界」思維 從海地到瑞士的跨文化故事

By 11/05/2025No Comments

創新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Innovation, ICI)於11月3日中午在國際大樓301教室舉辦「ICI Student Lecture 2025」講座,邀請兩位創國四年級學生分享她們跨越文化的學習與成長故事——來自海地的 Adneissa Christy Alezy 與來自台灣的魏彤芸 (Diana)。兩位講者以自身經驗詮釋「無國界學生 (Students Without Borders)」的精神,展現 ICI 學生如何以開放心態在本地與全球場域中面對挑戰、創造影響力。

第一位講者 Adneissa Christy Alezy 以「Students Without Borders: The Power of Students as Global Citizens」為題,從自身的文化出發,介紹海地的歷史、語言與傳統節慶,並透過互動小遊戲讓同學們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她以「身為世界公民的學生」為主軸,並分享自己從海地到台灣求學的歷程與文化衝擊——從排隊文化、安靜的交流方式到食物差異的體驗。
她笑談初到台灣時,曾在超市誤買紅豆冰棒,以為是草莓口味,結果吃下一口後發現「豆子竟然是甜的!」,讓她又驚又笑,最後只好把整盒冰淇淋送給室友。這段插曲成為她最難忘的「文化震撼」之一,也引起全場笑聲。

Adneissa 也分享自己如何在異國環境中學習中文、結交朋友並積極參與創業競賽。身為 2024 年 NCCU Hult Prize 校內賽優勝團隊成員之一,她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共同創立行動方案「MOMentum」,旨在協助單親母親運用技能創造收入。她回憶:「我們在校內創業競賽失利的隔天,卻在 Hult Prize 代表 NCCU 取得第一名,這讓我學會永不放棄的意義。」她勉勵同學以行動力、適應力與社群意識實踐「無國界學生」的精神。

第二位講者魏彤芸以「Sole Serendipity: Exchange Experience in Switzerland」為題,分享她在瑞士交換一年的學習與旅遊經驗。她以互動式圖示引導聽眾從「預算管理」、「安全旅遊」、「學習挑戰」、「跨文化友情」到「異地戀」等主題中自由選擇想了解的內容,整場講座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生動呈現留學生活的多面向樣貌。

魏彤芸提到,瑞士高昂的物價與文化差異曾讓她感到壓力,但也促使她學會自立與理財。例如,她透過兼職與獎學金存款籌備交換經費,並善用當地交通卡與「反食物浪費平台」節省開支,在異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平衡。

談及旅遊經驗時,她分享在交換期間造訪超過26個歐洲國家,從阿爾卑斯山到布拉格,每一次旅程都讓她深入體驗不同文化的美與挑戰。她也提醒準備赴歐旅遊或交換的同學應重視人身安全,建議女性學生外出時攜帶小鎖、防盜包等用品,保持警覺同時維持開放與包容的態度。

除了課業與旅行,她也誠實地談到在交換期間面對的孤單與文化衝擊。「當你真正身處異鄉,才會體會國際學生在台灣的勇氣與努力,」她說道,「我很佩服每一位敢於走出舒適圈的學生。」這段經歷讓她更有自信,也學會以尊重與同理心面對差異。

在學業方面,魏彤芸親身體驗歐洲學制與教學模式的不同。她鼓勵同學勇於嘗試跨領域學習,強調「成長往往來自嘗試與失敗,而非分數」,並期許大家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未知的挑戰。

本次講座展現 ICI 學生的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素養,呼應學院「跨域、國際觀與行動力」的教育精神。學院期許無論是來台就讀的國際學生,或即將展開海外交換的同學,都能以開放視野與行動力,持續在多元文化的學習旅程中拓展自我、連結世界。

講者魏彤芸(左)與 Adneissa Christy Alezy(右)於講座結束後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講者 Adneissa Christy Alezy 於講座中介紹海地的歷史、語言與傳統節慶,並分享與台灣文化之間的差異。(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講者 Adneissa Christy Alezy 於講座中介紹海地的歷史、語言與傳統節慶,並分享與台灣文化之間的差異。(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講者魏彤芸於講座中分享自身在瑞士交換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經驗。(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講者魏彤芸於講座中分享自身在瑞士交換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經驗。(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現場參與學生積極提問,展現熱烈的交流與互動氛圍。(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現場參與學生積極提問,展現熱烈的交流與互動氛圍。(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講者魏彤芸 於講座中分享自身在瑞士交換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經驗。(圖片來源:創新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