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學人開講】)
誰說人社的知識只能在教室裡學習?
誰說讀人社除了憤世嫉俗並無法回饋社會?
大學不該只是知識的象牙塔。流動教室之意,即在於走出傳統教室,把世界當作教室。…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大學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學」與「用」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若專業訓練只侷限於教室內、座位上、書本上,似有可能與現實狀況脫鉤。或許,老師們能嘗試不再將自己要教授的學問作為主體,而是改而將學生視為主體,以此思考怎麼教導他們。
第十五場【學人開講】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前博士級研究人員、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李梅君助研究員擔任主持人,由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宋世祥助理教授,與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歐子綺助理教授與談分享寶貴經驗。活動精彩內容,由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雷佳儒為我們速記。
講座一開始,李梅君依序介紹宋世祥、歐子綺兩位與談人,他們將分享一南一北的教學實踐,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於發揮創意的同時,也將人類學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與談人與主持人們皆是人類學背景出身,因此試圖從人類學的角度切入,分享進行 USR 的途徑與方法。USR 指的是教育部推行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目的是改善學用落差,進而促進在地認同與發展。
宋世祥認為,人類學不只是侷限於象牙塔中,而應該要能夠與社會對話。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可以修習人文社會與科技相關課程,藉以培養兼具兩者內涵的軟實力,並進一步透過專題與計畫來實作。而他之所以想在這個系所加入 USR 計畫,是認為自己作為人類學者,應該要有自己的田野,因此思考能否在學校附近周圍尋得新的田野地點,並在進行研究之餘,更深入瞭解這個地區。
最後宋世祥選擇以高雄鹽埕區作為田野地點,「以前的鹽埕區十分熱鬧,最高人口數高達六萬人,但現在人數只剩下二點三萬左右,高齡化程度相當嚴重。」宋世祥解釋,儘管高雄現有駁二藝術特區作為吸引觀光客的誘因,但周遭區域卻不見得能利用磁吸效應同樣繁華起來。他透過自己開設的幾門課以及累積而來的相關資源,讓修課同學們走入社區、在社區紮根,嘗試透過大學資源的投入,讓這個街區重新找回創意,也幫年輕人建立和鹽埕區的緣分。
然而,對觀光客或民眾來說,大學開設什麼課程與他們並無直接關係,他們在乎的是有什麼可以「玩」。那麼,該如何吸引一般大眾呢?經由發想及討論後,分別舉行於夏天和冬天的兩個大活動應運而生 — — 「鹽夏不夜埕」與「街頭玩童」。「活動名稱都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宋世祥說明。
在夏天舉行的「鹽夏不夜埕」,活動內容包括裝置藝術、表演藝術、主體導覽及主題創意市集,學生須從第一學期開始企劃,然後在第二學期落地實踐,真的將創意帶到街區裡面來。從想法成形,到實際落地生根,需要投入許多心力,也藉此磨練學生的技能,「一邊要有 maker (製作者)的能力,一邊要有藝術的 sense(感覺)。」自 2018 至 2022 年,「鹽夏不夜埕」的規模日漸茁壯,第一年的參觀人次僅八百多人,而後最高參觀人次曾經破萬;合作店家也從最初的十一家擴增到四十家以上;此外,宋世祥也將 USR 結合 CSR 企業贊助,在資源更加充裕的情形下,活動品質自然也能有所提升,形成正向循環。至於在冬天舉行的「街頭玩童」,自 2019 開始年年舉行,其核心是展現「設計思考」這一門課的成果,學生們拿起電鑽、鋸起木頭,認真學習木工,在活動過後,也將成品贈送給非營利幼兒園,避免資源浪費。
輪到歐子綺的分享,主題著重於移工陪伴與成長,她表示自己的 USR 計畫,核心關注焦點是流動教室與移民議題。先前從事中國研究,在中國進行田野調查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也長期有社會參與和實踐的經驗;在田野階段後期,更曾經受到 NGO 的邀請,進行一些專業評估。考量自身的背景經歷後,儘管覺得參與 USR 計畫可能會和學術研究產生一些衝突,但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覺得那就做吧,應該也不會太困難吧!」歐子綺笑說,當時實在是太天真了,原來 USR 計畫比想像中要繁重許多,需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及心力,當初也花了一段時間摸索要如何結合學術知識與社會實踐。
歐子綺進一步說明,自己開設的「理論課程」包括人類學、全球研究導論、全球議題在亞洲;而「USR 課程」則包括移民與全球化、移民與文化的十個關鍵字等等,為了在理論與 USR 實踐中找到交合處,她先鎖定移民議題的課程來做 USR 的嘗試。「我們在博士班的長久訓練,其實都不鼓勵社會實踐。」而大學生們自然也是如此,她也打趣道:「能坐在椅子上不用動,誰想要動?」因此,從學術走入真實的社會場域,必須一步一步來,歐子綺先從影展開始,舉辦以移工、農民工、香港流離為主題的「星光電影院」,邀請學生們前來參加觀影即可。接下來,則循序漸進地藉由課程,讓學生們花更多時間與心思投入其中,例如:寫教案、到移工庇護中心進行華語交流等等,重點皆在於交流而非教學,先讓學生走入社區,建立與社會場域之間的連結。
流動教室之意,即在於走出傳統教室,把世界當作教室。歐子綺回憶起當時,記得有學生因為要從臺北通勤至桃園參與而略感不滿;但也有學生以此反思,像這樣的移動過程,讓她聯想到移工們也個個從印尼、菲律賓或其他地方移動到臺灣,自己嫌桃園「遠」的煩惱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像這樣的反思與回饋,都是流動教室能帶給學生的新體悟。
歐子綺又舉了一個流動教室的正面案例。有幾位來自加勒比海的學生,到新二代課後照顧班服務,他們非常認真地設計教案,想讓小朋友更加認識加勒比海區域裡的國家。「流動教室的好處是,國際學生原本都比較安靜,這個課能讓他們暢所欲言。」由於國際學生自帶移民身份,因此流動教室變成他們的新舞台,他們終於能夠把自己放在舞台的中心。
接著,歐子綺拿出一個學生自行設計的帆布袋,上面有許多圖示。這個帆布袋由學生自行發想,概念基於移民剛來到異地時,很容易面臨語言不通的窘境,如果背著這個帆布袋,有什麼需求就可以直接指向相關圖示,和當地人尋求協助。歐子綺表示,雖然還不曉得這個東西的實際功效如何,但學生的想法已經足夠讓人驚艷。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生跟自己對話,然後再擴展到跟大眾對話,做的東西不只是一份學期作業,而是帶有社會責任的。」歐子綺認為,一位老師剛進入 USR 計畫時,可能會糾結這堂課該怎麼跟自己的研究、自己所關心的事情結合,但一步接一步慢慢來,逐漸聚焦於某個核心關懷,或許終能碰見驚喜。
承接上述提及的「流動」,李梅君進而詢問兩位講者,認為「流動」究竟是什麼?它可能包含走出教室的流動、知識的流動、跨越國境的流動等等,那麼流動的意義究竟為何呢?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流動中變得愈來愈成熟。」想了想,宋世祥率先回答。雖然 USR 計畫並不是單純在教授人類學,但它始終帶有教育目的。當一個人跳脫自己熟悉的環境,去和不熟悉的人、事、物交流,必定會面臨許多挑戰與困難,「因此流動對大學生來說,就像是一個成年禮。當他們走出教室,從陌生到熟悉,慢慢能夠和田野裡的長輩或民眾說出自己在做什麼,其實就是一種轉變。」他也補充說,一個老師在規劃課程時,要思考究竟打算帶給學生什麼東西,假設要讓學生去做策展,那麼學生就必須習得看見地方特質和魅力的能力,「一方面給學生知識的鋪墊,一方面也要讓他們實作。」
歐子綺則提出另一個層面的觀點。「我的出發點是知識學習很需要人與人的接觸。」之所以非流動不可,是因為 USR 希望能連結學習和用途,「但這兩者的空間和發生的地方本身就是分裂的,所以必須找一個方式,把兩者銜接起來。」她也補充,這兩年在進行 USR 計畫的過程中,發覺愈是流動的課程,就愈需要後續的沉澱和反思,「你動完之後,先靜下來,然後再繼續動。」歐子綺指出,如果一直以來都只有動,那麼只會變成躁動,可能會失去方向,因此她重視學生在流動後的反思與收穫,像是觀察到什麼、發現自己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和外界又有什麼關連等等。此外,歐子綺也說,當流動發生時,老師也會被帶離講桌的位子,不再是永遠持有發聲權的人。透過流動,得以改變每個人的角色、位置與權力關係,既有結構才有稍微鬆動的可能。
回歸到本講座主題 — — 走出大學的流動教室。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大學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學」與「用」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若專業訓練只侷限於教室內、座位上、書本上,似有可能與現實狀況脫鉤。李梅君認為,或許老師們能嘗試不再將自己要教授的學問作為主體,而是改而將學生視為主體,以此思考怎麼教導他們。宋世祥認為,伴隨著科技進步,現代世界相較於過去變得複雜許多,如果不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很難察覺到新的問題,因此讓學生和真實的社會接觸顯得格外重要,「像現在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在找實習,他們也非常珍惜在大學期間能夠走出校外的經驗。」歐子綺則認為,老師的角色也有所轉變,從知識的傳承者變成一個引導者,當學生對某件事感到困惑時,能告訴他走哪一條路省力、哪一條路費力,但學生真正的獲取還是來自於己身的摸索與嘗試,「學生學到的東西,是他自己覺得他帶得走的東西。」
最後,李梅君詢問兩位講者,在參與 USR 計畫的過程中,遇到挫折時,該如何調適?以及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給予考慮走入 USR 的老師們參考呢?
歐子綺說,自己在上學期舉辦影展時,因為受到疫情影響,不知道怎麼尋得願意前來參加的學生,因此感到挫折不安。當時,另一位同事提醒了她,做好該做的事情就好,不要背負著課程或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壓力。這點醒了她,成果和成效是一回事,但實際上留下什麼是自己更需要謹記在心中的。「雖然 USR 很難做,我是苦主,也是菜鳥,但可以做 USR 是一件很 privileged(具有特權)的事情,我在這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有熱情的地方。」宋世祥也認為熱情是參與 USR 計畫不可或缺的元素,計畫不單單僅是設計課程及教學,還包括建立和在地社區、社群的連結及人際網絡,「呼籲各個大學要善待願意做 USR 的老師,無論是在升等或資源投入方面。」宋世祥同時補充,期盼 USR 可以成為一個在學術界中偏向實踐的分支,讓從事 USR 計畫的老師們有一個進行學術發表或討論的社群,「讓大家不光是感受到熱情,而進一步讓熱情燃燒之後的溫度,也能夠滋養整個學界。」
創新國際連結usr計畫網站: https://nccu-immigrants-digital-marketing.weeb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