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於12月7日在綜合院館舉辦「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G20與APEC峰會後的世界政治」快閃課程,邀請三位專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David M. Arase、創新國際學院教授Deasy Rumondang Priscilla Simandjunktak、東吳大學教授陳方隅,從各自專業領域之東北亞觀點、東南亞觀點和臺灣觀點出發,探討三場峰會的後續影響。
David M. Arase比較中日雙方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雙方對於烏俄戰爭、中東紛爭等國際議題的風險感知與想法顯著不同。中國對於臺灣海峽的情勢尤其敏感。歸因臺灣海峽之緊張局勢,主流日本意見認為緊張局勢因中國而產生,中國方則認為主因在美國和日本。且中國與日本皆有顯著的比例認為武力紛爭會發生。針對此情勢,日本與韓國也開始進行共同軍練。 David結語時表示,國際情勢瞬息萬變,希望臺灣人對於國際情勢的變化能有更多認識。
接著印尼籍的Deasy Rumondang Priscilla Simandjunktak表示,今年的ASEAN、G20、APEC都在東南亞展開,世界強權若發生戰爭,東南亞也很可能成為戰場。此外學術界的關注並不顯著,但臺灣政府新南向政策彰顯臺灣有意圖與東南亞外交。因此,了解東南亞的觀點與對東南亞的影響是重要的。今年的ASEAN在柬埔寨舉辦,最重要的議題是緬甸問題。至ASEAN 2022為止,緬甸軍政府不僅沒能達到東協提出的「五點共識」,紛爭甚至仍在持續升溫。但Deasy認為當對緬甸問題態度較強硬的印尼接著成為東協主席,事態或許會有更顯著的改變。雖東協與中國在經濟上緊密往來,但軍事方面卻與美國更加親密。印尼也是東協中唯一列為G20成員的國家,本次會議最象徵性的拜習會,雖然並未動搖雙方的政治立場與主張,卻也達成了應避免核戰之共識。最後拜登雖然並未參與APEC會議,習近平卻在會議上表態不願看到新冷戰的發生,APEC也再度譴責北韓。
陳方隅在談話開始便表明,臺灣與中國的關係並未因三場峰會而顯著改變。強權間的對抗仍將持續,中國會持續挑戰美國,美國也會繼續與同盟合作以應對。臺灣仍處於中國帶來的壓力下。但美國政府與蘋果公司正愈發積極的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度,美洲與歐洲也因為共同的中國威脅而愈加親密。習近平近期的外交政策有所轉變;暫停戰狼式外交、更注重彰顯自身政權的正當性,但仍致力於突破美國的結盟。現今的世界局勢便是民主與專制、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間的對抗。中國與臺灣關係最大的改變,便是中國在動用武力的條件中增添了「反對外部勢力干預」一條,近乎可在任何情境下合理化武力行為。在媒體端,對藝人表態的要求從不支持獨立,到反獨立,最後到必須支持統一,可以看出中國對臺政策的強硬與直接化。
三位學者的分享告一段落後,便進入了問答時間,最初的提問為;總結三場峰會的結果,可得知什麼?事態是變得更加樂觀,抑或是悲觀?我們是否有任何樂觀的理由?對此David從俄羅斯被排除在峰會外的事實切入,與峰會中論述的使用和實際達成的結果等,表示這些組織的機能障礙是顯著的。是這個世代的特色,不認可這個情況便無法分析局勢。Deasy接續著表示,機能障礙的問題長期存在於東南亞組織中。因歷史因素越南更親中,且東南亞其他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金額是美國的設備,更在持續增加中。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在軍事上會放棄與美國的聯繫。陳方隅則表示對專制政權而言,決策是快速且私人的、不透明的,臺灣無力改變自身的地理空間,也沒有悲觀抑或是樂觀的必要。臺灣可以明確的感受到,中國遲早會武力犯臺。無論如何臺灣都不能完全仰賴國際組織。這些分析讓人了解有什麼改變,有什麼機會。
第二個提問是;認為第二次冷戰會到來嗎?對此陳方隅首先回答,習近平與拜登都公開的多次表示不想要第二次冷戰,且在新型的政治體系、經濟體系下,冷戰的形式絕對與過去不同。國家間的經濟交流更加密切,也更加難以切割。直接的武力行動可能不會出現,更多是以貿易戰的形式。Deasy 則建言,因眾多論壇與會議存在,如果真的有緊張局勢,這些論壇與會議也有機會化解危機。David教授則說明,中國正在政治、媒體、經濟各方面直接挑釁美國,世界在兩股勢力間逐漸兩極化,但若第二次冷戰要發生,必須要與「柏林危機」同等的決定性事件。
考量韓國頗親中、親俄的立場與日本歷史上難以化解的恩怨,對日韓關係有何看法?北韓的壓力使南韓不得不正式軍事聯盟來應對。因此南韓今年也前所未有的參與了英日海軍演練,政府和民間組織皆致力於化解二戰的爭議。而美國重整供應鏈是否會讓臺灣半導體業面臨風險?從數字上來看,美國國內製造的半導體僅少量提升,因此臺灣還是主要的生產地。即使台積電不投資美國,其他國家也會。這反而是台積電提升產量的機會。此外供應鏈複雜,如IC測試的工作就沒有移出臺灣,即使在美國製造還是需要運回臺灣進行。美國本質上也是民主、法制的,不需要過於擔心剽竊、抄襲技術的問題。